在马达加斯加岛原始森林的树梢中,生活着一种毫不起眼的狐猴,体如仓鼠,昼伏夜出,却是动物界的“节能大师”—它们在寒冷季节的白昼能降低自身代谢率。因为在一种类似于睡眠的状态中,它们体温能降低50%,维持生命所需能量也减少25%-40%。
这启发了丹佛斯公司的灵感,不仅用它们来象征公司的散热器恒温器可降低供热系统能耗,而且给狐猴以“Microcebus danfossi(丹佛斯)”命名。
哥本哈根会议之后,“低碳”概念炙手可热。有专家提出,目前低碳的两个主要方向,一个是开发新能源,另一个则是节约能耗。作为丹麦的工业集团之一,丹佛斯正是“节能高效”的低碳企业。
丹麦经验:节能比新能源更重要
1933年在丹麦建立的丹佛斯是区域供暖行业的全球龙头企业,目前在全球设有93家工厂、115个子公司和代表处,2009年营业额34.5亿欧元。
77年前,工程师出身的创始人梅兹.柯劳森,在家乡丹麦诺德堡小镇创建了“丹麦制冷控制和设备制造公司”。当时,敏感的梅兹发觉制冷行业的用户从企业向家庭转变的迹象,于是自行研发出了紧凑型压缩机抢占市场,从而迅速占领丹麦市场。此后,痴迷机械设计的梅兹,又将产品由制冷逐步扩展到供热、传动控制等领域,工厂也逐渐走向世界。
由于本身生产的产品就有节能的功能,以及持续在节能技术上的投入,丹佛斯一开始就积累起了节能技术方面的经验。
比如,其温控阀技术已经在市场上应用50年了。目前仅在欧洲,约5亿个散热器都没有恒温控制器计算,如果把这些散热器装上恒温控制器,欧洲能减少5千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这就能使欧洲满足京都气候协议上的一半目标。
技术只是步,丹麦政府独特的“节能模式”则是另一重要推手。
在1973年经济危机以后,丹麦政府意识到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和从政治不稳定地区进口石油的危险性,丹麦建立了一个包括政策、津贴和税收在内的制度环境,使得世界先进的环保和气候变化技术得以发展。同时,丹麦将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进行脱钩。
从1980年到2000年,虽然丹麦GDP增长超过60%,能源消费一直是1980年的水平。在单位GDP能耗上,丹麦现在仅次于日本,位居第二。丹佛斯以及全球的风机生产商维斯塔斯等环保企业的发展也正得益于此。
不过,近几年的金融危机也给丹佛斯带来了不小的冲击。2009年10月,集团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运营行健在内刊中称:“当销售额突然降低20%-25%时,我们的缺点和薄弱环节都浮出水面。”另外,ABB、西门子、施耐德等竞争对手也纷纷拓展市场。
内忧外患之下,丹佛斯于今年初提出了“强化战略”,明确将提供节能高效的解决方案作为自己的方向:“从现在开始,我们的新产品开发将主要集中于能源效率和气候友好解决方案上。”
方行健在今年的博鳌论坛上指出:“提高能效是最有潜力的一个领域,要生产新的能源,但是更要节约现有能源。如果我们能把全世界电厂废热9%提高到12%都用来社区供暖,就可以大大减少我们所需要的发电量。”
丹佛斯中国区总裁鲍尔森还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在气候变化为主题的新世纪[17.04 3.90%],全球的企业很可能是低碳和节能解决方案供应商。”
中国是“第二本土市场”
感受中国发展速度,丹佛斯于1996年在天津武清建立了在中国的家工厂。
事实上,丹佛斯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当时的“雪花”冰箱就是使用丹佛斯压缩机。
目前,丹佛斯的几大重点板块都已进入中国。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2009年丹佛斯完成了长春市玉潭集中供热项目。
该热网工程采用丹佛斯换热机组,通过自动调节电动调节阀的开度,实现热力站的供热热量自动调节,大大加强了节能功效。
在此之前,该地区采用高能耗的小锅炉供热。“热网工程每年将为长春市减少粉尘排放量34872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022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7.5万吨,为城市减排达10% ,为长春市改善环境和空气质量作出了重要贡献。”鲍尔森对时代周报记者介绍。
此外,丹佛斯在中国14个城市都展开了这项供热项目,在鞍山解决方案中居民室内温度平均提高1-2摄氏度,而且综合节能15%以上。
“2009年中国市场是一个亮点。”鲍尔森表示,丹佛斯2009年26亿欧元销售总额中,中国市场贡献了30亿元人民币,成为集团全球第三大市场,其业务增长点正是节能降耗。
但是,相比丹麦,中国对节能行业的支持力度远远不够。中国北方大多采用按供暖面积收费,大多数供热企业采用锅炉供热方式,热量传输损耗高达50%。而讨论了多年的按供暖量收费,推进缓慢。
针对这个问题,丹佛斯积极参与供热改造,与天津市政府合作,提供技术支持和实践解决方案,与成都市供热公司合作,参与居民供热系统升级。
“当前中国向高效节能模式的转变,将成为全球增长方式转变的决定因素,”鲍尔森强调,要将中国建设为“第二本土市场”。